157 多元復合緩凝劑在抑制混凝土坍落度損失方面的應用有哪些?

作者:馬清浩

一、緩凝劑種類

按照化學成分,緩凝劑分為有機緩凝劑和無機緩凝劑兩種。常用的有機緩凝劑包括:木質素磺酸鹽及其衍生物、羥基羧酸及其鹽(如酒石酸、酒石酸鈉鉀、檸檬酸等)、多元醇及其衍生物和糖類等碳水化合物。其中,多數有機緩凝劑通常具有親水性活性基團,因此兼具減水作用,又稱為緩凝減水劑。無機緩凝劑包括:硼砂,氯化鋅,鐵、銅、鋅的硫酸鹽、磷酸鹽和偏磷酸鹽等。

二、緩凝機理

目前,對緩凝劑作用機理的認識主要存在四種理論:吸附理論、絡合物生成理論、沉淀理論和CaOH2結晶理論。

(一)吸附理論

由于大多數有機緩凝劑具有表同活性,能在水泥顆粒的固液界面吸附,改變了水泥顆粒表面的親水性,形成一層可抑制水泥水化的緩凝劑膜層,從而導致混凝土凝結時間的延長。

(二)緩凝劑分子可以與水泥水化生成的Ca2+C形絡鹽

在水泥水化初期控制了液相中Ca2+離子濃度,阻止水泥水化相的形成,產生緩凝作用。三聚磷酸鈉能與Ca2+生成穩定的絡合水化產物結晶成長,延緩了33的水化。

(三)沉淀理論

有機或無機緩凝劑通過在水泥顆粒表面形成一層不溶性的薄層,阻止水泥顆粒與水的接觸,因而延緩了水泥的水化,起到緩凝作用。

(四)CaOH2結晶成核抑制理論

緩凝劑通過吸附在CaOH2晶核上,抑制CaOH2結晶繼續生長而產生緩凝作用。不同類型和種類緩凝劑的作用并不能用同一理論進行解釋。通常,多數有機緩凝劑(含有羥基、羧酸基、羰基等活性官能團)的緩凝作用歸結為吸附理論;也有的觀點認為,羥基羧酸鹽及其鹽類是典型的絡合物生成劑,采用絡合物生成理論解釋更為合理;多數無機緩凝劑的作用則主要歸結為水泥顆粒表面不溶物的生成,宜用沉淀理論解釋。

下面解釋了不同的活性官能團對水泥水化性能的影響。

)羥基(—OH

醇類是典型的羥基化合物。常見的醇類,如甲醇、乙醇、丙醇、丙二醇、丙三醇等都是對硅酸鹽水泥起到緩凝作用。緩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羥基吸附于水泥或水化產物表面形成氫鍵,阻止了水泥的進一步水化。在醇的同系物中,隨著羥基數目的增加緩凝作用增強,例如緩凝作用強弱排序有:丙醇丙二醇丙三醇,實際上,丙三醇將完全終止水泥的水化。

不同的水泥熟料礦物對羥基化合物的吸附作用不同,3吸附作用最強,其次依次為4AF32

)羧酸(鹽)基(—COOM

低級的羧酸或羧酸鹽,如甲酸鈣、乙酸、草酸、丙酸、苯甲酸及其鹽等都對水泥水化具有早強作用,而隨著有機酸或鹽分子量的增大,則逐步表現出緩凝作用。有機酸類化合物隨著生成不溶性金屬鹽(Ca鹽),使水泥的水化速度減慢,因此,高級羧酸或鹽類如葡萄糖酸鈉、酒石酸的緩凝作用被認為與生成溶解度低的鈣鹽有關。

有機酸的離解常數pK值對水泥水化影響的研究證明,pK值小于5的有機酸及其鹽對水泥有促進水化的早強作用,而pK值小于5的有機酸或鹽類則隨著烷基的增加而緩凝作用逐步增強。

)羥基羧酸鹽或氨基羧酸鹽

如上所述,低級的羧酸及鹽類緩凝作用小,并具有早強作用。但當羧基的α位或β位的氫被羥基或氨基取代就產生明顯的緩凝作用,如乳酸、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葡萄糖酸鈉以及它們的鈣鹽等。

緩凝劑的作用程度還與水泥熟料礦物組成有關。水泥礦物組成對凝結時間和水化的影響順序為3A>C4AF>C2。因此,同等摻量下,緩凝劑對3含量高的水泥緩凝效果較差。


服務熱線:
010-69648067
聯系地址:北京市懷柔區東亞華新灣A區73號樓104  郵編:101400                                                                                                                                      
掃描二維碼了解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华阴市| 博乐市| 香格里拉县| 察隅县| 石渠县| 宣汉县| 鄂尔多斯市| 咸丰县| 新和县| 白城市| 红原县| 竹北市| 承德县| 五莲县| 兴文县| 株洲县| 合阳县| 崇信县| 大厂| 任丘市| 南开区| 临江市| 镇江市| 兴仁县| 老河口市| 南川市| 中西区| 建平县| 芜湖县| 上犹县| 南昌市| 嘉善县| 林甸县| 冀州市| 繁峙县| 台北县| 万宁市| 武冈市| 肥东县| 舒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