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混凝土的定義與組成是什么?作者:馬清浩 混凝土材料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的物質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幾乎隨時隨地可見混凝土。例如城市住宅、辦公樓、道路、鐵路軌枕、飛機場跑道、地鐵、水庫大壩、海港結構物等。目前全世界每年混凝土的生產量已經達到大約90億t,是當今社會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 “混凝土”一詞源于拉丁文術語“Concrteus”,原意是共同生長的意思。從廣義上講,由膠凝材料、集料和水(或不加水)按適當的比例配合,拌合制成混合物,經一定時間后硬化而成的堅硬固體叫作混凝土。最常見的混凝土是以水泥為膠凝材料的普通混凝土,即以水泥、砂、石子和水為基本組成材料,根據需要摻入化學外加劑或礦物外加劑,經拌合制成具有可塑性、流動性的漿體,澆筑到模型中去,經過一定時間硬化后形成的具有固定形狀和較高強度的人造石材。混凝土在宏觀上是顆粒狀的集料均勻地分散在連續的水泥漿體中的分散體系,在細觀上是不連續的非均質材料,而在微觀上是多孔、多相、高度無序的非均質材料。 普通的水泥混凝土中粗、細集料占容積的70%~80%,集料比較堅硬,體積穩定性好;同時,集料屬于地方性材料,成本大大低于水泥,因此集料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和填充作用。而水泥和水構成的水泥漿盡管只占容積的20%~30%,但其作用十分重要。新拌狀態下的水泥漿,具有流動性和可塑性,賦予混凝土整體流動性和可塑性。硬化后的水泥石本身具有強度,同時具有粘結性,能夠把集料顆粒粘結為整體,所以說水泥石是混凝土強度的來源,是維系混凝土材料整體性的關鍵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