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 粉煤灰性能如何檢驗?作者:馬清浩 一、粉煤灰的分類及等級 (1)按照煤種分為F類和C類。F類:由無煙煤或煙煤煅燒收集的粉煤灰;C類:由褐煤或次煙煤煅燒收集的粉煤灰,其中氧化鈣含量一般大于10%。 (2)等級:拌制混凝土或砂漿用粉煤灰分為三個等級:Ⅰ級、Ⅱ級、Ⅲ級。 (3)技術要求:拌制混凝土和砂漿用粉煤灰技術指標要求見表1。 二、細度檢驗 (一)原理 利用氣流作為篩分的動力和介質,通過旋轉的噴嘴噴出的氣流作用使篩網里的待測粉狀物料呈流態化,并在整個系統負壓的作用下,將細顆粒通過篩網抽走,從而達到篩分的目的。 (二)儀器設備 (1)負壓篩析儀 負壓篩析儀主要由45μm方孔篩、篩座、真空源和收塵器等組成,其中45μm方孔篩內徑為150mm,高度為25mm。45μm方孔篩及負壓篩析儀篩座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2)天平 量程不小于5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1g。 (三)檢驗步驟 (1)將測試用粉煤灰樣品置于溫度為105~110℃烘干箱內烘至恒重,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 (2)稱取試樣約10g,準確至0.01g,倒入45μm方孔篩篩網上,將篩子置于篩座上,蓋上篩蓋。 (3)接通電源,將定時開關固定在3min,開始篩析。 (4)開始工作后,觀察負壓表,使負壓穩定在4000~6000Pa。若負壓小于4000Pa,則應停機,清理收塵器中的積灰后再進行篩析。 (5)在篩析過程中,可用輕質木棒或硬橡膠棒輕輕敲打篩蓋,以防吸附。 (6)3min后篩析自動停止,停機后觀察篩余物,如出現顆粒成球、粘篩或有細顆粒沉積在篩框邊緣,用毛刷將細顆粒輕輕刷開,將定時開關固定在手動位置,再篩析1~3min直至篩分徹底為止。將篩網內的篩余物收集并稱量,準確至0.01g。 (四)結果計算 式中F——45μm方孔篩篩余,%; G1——篩余物的質量,g; G——稱取試樣的質量,g。 計算至0.1%。 (五)篩網校正 篩網的校正采用粉煤灰細度標準樣品或其他同等級標準樣品,按檢驗步驟測定標準樣品的細度,篩網校正系數按下式計算: 式中K——篩網校正系數; m0——標準樣品篩余標準值,%; m——標準樣品篩余實測值,%。 計算至0.1。 注:1篩網校正系數范圍為0.8~1.2。 2篩析150個樣品后進行篩網的校正。 三、需水量比檢驗 (一)原理 按GB/T2419測定試驗膠砂和對比膠砂的流動度,以二者流動度達到130~140mm時的加水量之比確定粉煤灰的需水量比。 (二)材料 (1)水泥:強度檢驗用水泥標準樣品。 (2)標準砂:符合GB/T17671—1999規定的0.5~1.0mm的中級砂。 (3)水:潔凈的飲用水。 (三)儀器設備 (1)天平 量程不小于100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g。 (2)攪拌機 符合GB/T17671—1999規定的行星式水泥膠砂攪拌機。 (3)流動度跳桌 符合GB/T2419規定。 (四)檢驗步驟 (1)膠砂配比按表2計算。 (2)試驗膠砂按GB/T17671規定進行攪拌。 (3)攪拌后的試驗膠砂按GB/T2419測定流動度,當流動度在130~140mm范圍內,記錄此時的加水量,當流動度小于130mm或大于140mm時,重新調整加水量,直至流動度達到130~140mm為止。 (五)計算結果 式中X———需水量比,%; L1———試驗膠砂流動度達到130~140mm時的加水量,mL; 125 ———對比膠砂的加水量,mL。 計算至1%。 四、燒失量檢驗 (一)原理 試樣在950~1000℃的馬弗爐中灼燒,驅除水分和二氧化碳,同時將存在的易氧化元素氧化,由硫化物的氧化引起的燒失量誤差必須進行校正,而其他元素存在引起的誤差一般可忽略不計。 (二)儀器設備 (1)馬弗爐。 (2)電子分析天平(或光電分析天平):最小分度值不小于0.0001g。 (三)檢驗步驟 稱取約1g試樣(m7),精確至0.0001g,置于已灼燒恒量的瓷坩堝中,將蓋斜置于坩堝上,放在馬弗爐內從低溫開始逐漸升高溫度,在950~1000℃下灼燒15~20min,取出坩堝置于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稱量。反復灼燒,直至恒量。 (四)結果計算 式中XLOI———燒失量的質量百分數,%; m7———試樣的質量,g; m8———灼燒后試樣的質量,g。 五、含水量檢驗 (一)原理 將粉煤灰放入規定溫度的烘干箱內烘至恒重,以烘干前和烘干后的質量之差與烘干前的質量之比確定粉煤灰的含水量。 (二)儀器設備 (1)烘箱:可控制溫度不低于110℃,最小分度值不大于2℃。 (2)天平:量程不小于5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01g。 (三)檢驗步驟 (1)稱取粉煤灰試樣約50g,準確至0.01g,倒入蒸發皿中。 (2)將烘干箱溫度調整并控制在105~110℃。 (3)將粉煤灰試樣放入烘干箱內烘至恒重,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后稱量,準確到0.01g。 (四)結果計算 式中W——含水量,%; w1——烘干前試樣的質量,g; w2——烘干后試樣的質量,g。 計算至0.1%。 六、安定性 (一)原理 觀測由兩個試針的相對位移所指示的粉煤灰與標準水泥凈漿體積膨脹的程度。 (二)材料 水泥:強度檢驗用水泥標準樣品。 (三)儀器設備 (1)水泥凈漿攪拌機。 (2)標準法維卡儀。 (3)雷氏夾及雷氏夾膨脹測定儀。 雷氏夾:由銅質材料制成。當一根指針的根部先懸掛在一根金屬絲或尼龍絲上,另一根指針的根部再掛上300g質量的砝碼時,兩根指針尖的距離增加應在(17.5±2.5)mm范圍內,即2x=(17.5±2.5)mm,當去掉砝碼后針尖的距離能恢復至掛砝碼前的狀態。 (4)天平:最大稱量不小于1000g,分度值不大于1g。 (5)沸煮箱。 (四)檢驗步驟 (1)標準稠度凈漿制備 先分別稱取350g水泥和150g粉煤灰,攪拌均勻后待用。再將攪拌鍋和攪拌葉用濕布擦過,將預計用量的水倒入攪拌鍋,然后在5~10s內將攪拌好的水泥、粉煤灰混合樣品加入水中,過程中防止水和水泥濺出;先低速攪拌120s,停15s,同時將葉片和鍋壁上的水泥漿刮入鍋中間,然后高速攪拌120s;拌合結束后,立即將拌制好的水泥凈漿裝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試模中,用小刀插搗,輕輕振動數次,刮去多余的凈漿,抹平后迅速將試模和底板移到維卡儀上,并將其中心定在試桿下,降低試桿直至與水泥凈漿表面接觸,擰緊螺絲1~2s后,突然放松,使試桿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凈漿中。在試桿停止沉入或釋放試桿30s時,記錄試桿距底板之間的距離,升起試桿后,立即擦凈。整個操作應在攪拌后1.5min內完成。以試桿沉入凈漿并距底板(6±1)mm的水泥凈漿為標準稠度凈漿。 (2)雷氏夾試件成型及煮沸 將預先準備好的雷氏夾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將已制好的標準稠度凈漿一次裝滿雷氏夾,裝漿時一只手輕輕扶持雷氏夾,另一只手用寬約10mm的小刀插搗數次,然后抹平,蓋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著立即將試件移至濕氣養護箱內養護(24±2)h。 調整好沸煮箱內的水位,使能保證在整個沸煮過程中都超過試件,不需中途添補試驗用水,同時又能保證在(30±5)min內升至沸騰。 脫去玻璃板取下試件,先測量雷氏夾指針尖端間的距離(A),精確到0.5mm,接著將試件放入沸煮箱水中的試件架上,指針朝上,然后在(30±5)min內加熱至沸并恒沸(180±5)min。 (五)結果判別 沸煮結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熱水,打開箱蓋,待箱體冷卻至室溫,取出試件進行判別。測量雷氏夾指針尖端的距離(C),準確至0.5mm,當兩個試件煮后增加距離(C-A) 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時,即認為該水泥安定性合格,當兩個試件的(C-A) 值相差超過4.0mm時,應用同一樣品立即重做一次試驗。再如此,則認為該粉煤灰為安定性不合格。
|